按照《湖南新闻奖评选办法》以及《关于开展2024年度湖南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现推荐我中心1篇作品参加2024年度湖南新闻奖评选,现予公示,接受群众评议监督。
公示时间:2月10日至2月18日
联系电话:0735-2890090
节目链接:https://www.suxiannews.com/topic/index.html?topicId=76653&siteId=182
第一集:【唤醒沉睡的“你”】
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湘粤古道良田段:繁华的印记
【出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苏仙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也是一块古老的文化沃土,当悠悠古韵与红色情怀相互交融,这里绽放出瞩目光彩。今天,我们走进湘粤古道良田段,感受青石板上的繁华印记。
【配音】湖南南高北低,走到郴州这里,水路也走到了河流的上游,已无法行舟。“船到郴州止”,九十里的湘粤古道陆路由此而生。从尧舜时期形成雏形到秦时正式成路,历经两千余年,至清代中期,湘粤古道在湖南境内已成为极为发达的驿路,这是它的黄金时代。
【出境】主持人 李阿俊
整个石板路面 宽2至3米 千百年来 由于大量的骡马从古道上通过 所以青石板路面被马匹踏出了无数深陷的蹄印 因此又叫“骡迹路”
【出境】良田镇处在湘粤古道的核心路段,是湘粤古道上的驿站和重镇。古时极为繁华,商旅往来,文化交汇,繁荣一时。
【配音】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个脚印,恍如穿越时光千年。无数的商旅运货骡马和独轮手推车从这里经过,他们大汗淋漓,脚踩坚硬的青石板,日积月累,终留下深深的印记。
【出境】主持人 李阿俊
奶奶 那个时候这里热不热闹
【同期】村里老人
热闹 好热闹 上的 下的 休息的 喝水的 歇脚的
【出境】主持人 李阿俊
非常热闹 是吧 当时
【同期】村里老人
对 上上下下 来来往往好多人 晚上都到这里住宿
【出境】主持人 李阿俊
湘粤古道是一条不平凡之路 虽然如今看来如此的朴素简陋 但它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南北文明交流
【配音】一路探寻,它们或在深密的草丛中隐现,或在古旧的街巷中蜿蜒。我们在这里遇见繁华,沉寂。一条路所承载的兴衰成败,无不令人动容。
【实况】孩童跳着唱歌谣
郴州的豆腐 宜章的酒 良田的店铺家家有
【配音】歌谣里透露着曾经的繁华盛景。当时的良田成为了重要的商品加工地,各地商户纷纷来此投资办厂,并通过湘粤古道远销各地。
【出境】主持人 李阿俊
这一座是福德楼 以前人们为了祈求财富而修建的 如今在离福德楼不远处 依旧有两三家铁器摊子正在经营
【同期】手工艺人 曾广初
现在干农活都需要这种铁器 我们要把这种手艺传承下去
【配音】“三十折岭高万丈”,这里是湘粤古道翻山越岭的一段。当年牵着骡马的人们艰难地行走在这山岭之间。如今,高铁呼啸着从隧道里冲出,远处的107国道上车辆川流不息。古今交替,湮没崛起,发达的现代化科技,建成了以交通中心城市为主的发展之路,让更多的群众踏上了幸福之路。
【出境】主持人 李阿俊
古道已老 山河常新 昔日古道有部分路段仍在使用 且保存较为完好 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很高 2011年湘粤古道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配音】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黄卓凌 李阿俊 张朋)
第二集:【唤醒沉睡的“你”】
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古建筑:守护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苏仙区的前身是郴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一座座历经百年风霜的古建筑,承载了苏仙变迁的故事,见证了苏仙的发展历程,勾勒出往昔风物与今朝繁荣。
【实况】包乌米粽的现场
【配音】马头墙,硬山顶,小青瓦,坳上传统村落位于坳上镇坳上村,现有六十余栋清代风格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依山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见证了坳上的沧桑变迁,同时也是当地民俗传统及情感愿景的载体。
【同期声】当地村民
讲述坳上古村现在还保存着哪些传统,比如赶年会,炸套花,现在已经吃上了旅游饭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坳上村是苏仙区目前发现规模较大、保存较全、文化底蕴厚重的一处具有典型湘南文化特点的古建筑群。苏仙区因地制宜对其加以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赋予其自我造血功能,使古建筑群焕发出新的光彩。
【实况】湘南学院教授 陆岚
坳上|全相艺术小镇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支持的乡村振兴项目 如何唤醒古建筑怎样保护开发古村落 2024年小镇会陆续推出美术馆、展览馆、科普馆、博物馆、艺术展览和艺术家驻地等文化艺术项目。
【配音】为了打造“科学与艺术文化生态如何介入古村”的实践路径,湘南学院科研与教学团队持续跟踪与研究,租赁了多栋坳上村的古民居,将绘画展览从课堂搬到了古建筑群,利用艺术美学的方式,重塑其空间与内容,实现对百年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实况】索粉(老人弹琴 吆喝声)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岗脚村古建筑群位于栖凤渡镇岗脚村,现存古民居70余幢,大多建于元末明初,其中,门楣、砖雕、石雕图案精美,构思精巧,形态逼真,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实况】主持人+村民围坐讲故事
李相后人讲述历史 岗脚是南宋末年一代名相李庭芝在慷慨赴国难之际,为长子李宏甫选择的隐居之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庭院是先字辈人建造的
【配音】岗脚村古建筑群不仅见证了李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一栋栋古民居风格独具特色,精致的六角形天窗,集采光、通风和挡雨的功能,既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巧工艺,又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期声】游客,当地村民说 人流多
【配音】古建筑群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如今,环顾岗脚村,田野阡陌间,栋栋古民居或临溪筑墙,或依山叠楼,淙淙溪流曲折迂回,流经村舍、庭院……与山融为一体,孕育出了引人入胜的岗脚八景。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古建筑印刻着岁月的痕迹,是地域文化的承载,是美丽乡愁的慰藉。如果把城市的发展比作一棵树木的生长,那么,这些古朴的老建筑就是城市的年轮,是一座城市独特气质的彰显。“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也成为了今天我们要保护好古建筑的意义所在。(全媒体记者:黄钰凌 李阿俊 张朋)
第三集:【唤醒沉睡的“你”】
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一口古井 千年源流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郴州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还保留有不少古井,它们或身处于闹市,或深藏于街巷,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从它们身上,依旧可以感受到郴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文化色彩。
【配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井”寓意家乡、城市,故有“背井离乡”“市井烟火”之说。苏仙区有古井数十口,如今保存较为完好,井水依旧清澈甘甜。
【实况】瓦窑坪 橘井泉香复原址--情景剧
【配音】橘井位于苏仙岭街道立交桥社区,相传苏耽成仙前,曾对母亲说,郴州不久将发生一场瘟疫,只要用屋前井旁橘树树叶合井水一起煎熬汤药,就可治病。苏耽升天后不久,郴州果然发生瘟疫。苏母按照苏耽叮嘱,用橘叶井水熬煎药,救治患者无数,平息了瘟疫。从此便有了“橘井泉香”这个典故。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一口千年古井,一个千年典故,世代口口相传。古代文人墨客书写,“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苏仙孝感动乡阊,橘井千年事若符”,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王昌龄等对此均有题咏,无不表达了赞美之情。
【配音】橘井,它历经千年,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修缮。2006年人们对它进行了重修和保护。2012年1月16日,郴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场景三】犀牛井
【实况】附近居民在犀牛井打水
【出镜】主持人:李阿俊
裕后街是郴州现存最古老的一条街,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犀牛井就在裕后街的中段,早在晋代古籍《湘中记》中便对犀牛井有了记载,犀牛井见证了裕后街千百年来的沧桑变迁。
【配音】犀牛井 井中横卧一巨石,周身附一层苔藓水草,其形酷似一头体健的犀牛潜于水底嬉戏,故名犀牛井。这口井 水清壁整,回味甘甜,用此井的水做的豆腐、酿的酒,格外香甜。过去郴州的豆腐、酿酒作坊都集中于此井附近,现得益于裕后街的复兴,每天游人如织,犹如当年骡马古道上客商往来、繁荣热闹的景象。
【同期声】老人家
清末民初的时候 裕后街这一块是商贾云集来往的人必定要用犀牛井的水解决了口渴 煮饭 这些都是靠犀牛井的水 这是生命的源泉嘛
【出镜】主持人:李阿俊
遥想两千多年前,湘粤古道犀牛井旁,来往多少车骑兵马、行旅商贾、迁客贬官。每每驻足于此,解渴洗尘,望着犀牛石或许能引发他们望月思乡的情怀。
【配音】古井是城市文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中,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苏仙区开展分级分类保护,修缮设施提升功能,以保护,恢复城市古井的千古灵气。
【同期声】文旅局
文物部门已对全区范围内的古井 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普查登记 每年还会争取专项资金对古井群进行至少两次井底清淤和清洗疏通工作,保证古井的正常使用 接下来我们将以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 完成新一轮的古井普查和档案更新工作,同时我们会进一步的加大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古井保护修缮
【出镜】主持人:李阿俊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保护古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甘甜的时光记忆,是沁人身心、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如今,郴州已然换了新颜,但古井的泉水却依旧清甜,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郴州人。(全媒体记者:黄钰凌 卢经纬 李阿俊)
第四集:【唤醒沉睡的“你”】
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古祠风韵 文脉源长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苏仙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古文化历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中,作为传统“家”文化的象征——宗祠,承载着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信息,它们已在当代人心中留下联结着老城记忆与乡愁的特殊印记。
【配音】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不仅记录着当地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如今,一座座布满岁月痕迹的宗祠默默嵌于乡村田野中,是当地人的根和源,也记载了先人数不尽的奋斗, 又寄托了其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青砖黛瓦,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顶,初见欧阳氏宗祠,
它古朴厚重的既视感迎面而来。漫步在祠堂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先人们虔诚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
【解说】欧阳氏宗祠坐落在飞天山镇,始建于民国(1914年),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神龛、戏台、厢房、仓储等。与其他宗祠不同的是,在欧阳氏宗祠内最醒目的位置,陈设着一块刻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屏风。
【同期】村支书
我们都可以算是欧阳修的后人呢!现在我们村里的人也一直崇尚他刻苦勤奋、求学上进的精神,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思国情怀,所以就把这篇文章刻在这里教育后人。
【配音】历经了110年的风雨,欧阳氏宗祠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也成了连结乡邻情谊的重要纽带,这里不仅是公共空间,更是一种文化形态。
【航拍】栖凤渡镇正源村王氏宗祠 转场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这块儿特别的“村规民约”石碑,被嵌在栖凤渡正源村王氏宗祠墙内。石碑刻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碑文记载了禁止乱采乱挖、乱砍滥伐、劝学、劝人行善积德等内容。
【配音】1384年,一户王姓村民从永兴迁居到此。为了规范村民行为,与周边3县村民和谐相处,崇德尚礼的王姓祖宗在建宗祠的时候,在墙上立下了这块“村规民约”石碑。
【同期】村支书
根据我们王姓族谱记载 这些“规矩”从来没有人打破
【实况】王氏宗祠内一位年长的老人在给大家讲家风
“今天汇聚一堂,由我向大家分享我们身边的家风故事……”
【配音】修缮活化百年宗祠、讲好家风家训故事、开展农村法治宣传……近年来,苏仙区不断加强对祠堂的保护与活化,在深挖提炼传统祠堂文化的同时,融入党建、乡风文明建设等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祠堂研学实践,让每一座祠堂都能“活”在当下,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出镜】主持人 李阿俊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不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它们背后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更好呈现出来,拓展人们感知历史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令文明薪火生生不息。
(全媒体记者:曹勇 阿俊 谭胜)
第五集:【唤醒沉睡的“你”】
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摩崖石刻:方寸之间 一览千年
【口播】主持人 李阿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配音】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展现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志趣,是辉映于天地之间的文化瑰宝。
【口播】主持人 李阿俊
沿着翠江蜿蜒北上,行至苏仙区飞天山镇飞天山村黄泥滩,我们就到达了古人所说的“船到郴州止”的位置。一个大型崖坦映入眼帘,当地人称其为“洪坦”。
【配音】洪坦崖壁上,刻着4处水文崖刻,如同刻在石上的“水经注”。记载了翠江数次洪水泛滥的情况,对历史水文复原、水文规律研究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也是重要的水利遗产。
【同期】飞天山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李凌
保留了典型的当时旱涝水情水文 典型的一些情况 为我们现在追溯一些历史情况 考察 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
【口播】主持人 李阿俊
红岩绝壁,翠江滔滔,像在述说其漫长的江河史诗。我们走近离地面4米高的一块水文崖刻,石壁上“建炎四年”等字迹仍清晰可见。
【配音】经考古、水文、气象等专家鉴定,这四处古代水文崖刻均为楷体、直书、阴刻,镌于一块约百米长的红砂岩壁上,是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最多的水文崖刻,该崖刻将湖南水文历史向前推进了350多年。2018年,此处“水文崖刻”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口播】主持人 李阿俊
历经沧桑保存下来的水文崖刻,已经成为飞天山景区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古人为何如此重视水文崖刻?翻看欧阳氏家族族谱,我们找到了答案。
【配音】据欧阳氏族谱记载,公元1297年至1307年,“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后人欧阳先发,带着族人从衡阳市松柏镇搬迁到如今的苏仙区瓦窑坪村附近。
【同期】飞天山村黄泥滩自然村村民 欧阳爱毛
到了元朝初期我们的祖先迁徙落脚到这里,祖先将涨洪水这样重要的事情,以楷书崖刻的形式记录下来,警示后人要防范洪水带来的灾难。
【口播】主持人 李阿俊
古人用他们的善良和智慧,用水文崖刻这一无声的“语言”,穿越千年,带给我们有形的力量。既告诉了后人水文历史,更好地化解风险,也表达了他们对后代子孙坚不可摧的爱意。无论是不怕困苦的做法,还是其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配音】除了此处的水文崖刻,在苏仙境内,于山岭间伫立千年,历经岁月洗礼的,还有苏仙岭摩崖石刻群、天飞山摩崖石刻群、“天下第十八泉”崖刻等石刻。他们时间横跨唐、宋、元、明、清、民国数个时期。楷、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字迹清晰且保存完好,具有极高文化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口播】主持人 李阿俊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摩崖石刻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极高书法艺术、历史研究价值,也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苏仙区持续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切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化瑰宝历久弥新。
(记者:曹敏 曹勇 李阿俊 )
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2025年2月10日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未知
编辑:陈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646946/52/1471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