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我们刚看到的墙上照片里的人吗?奶奶您好!”11月3日,89岁高龄的711矿“七人先遣队”成员熊惠贞老人,在儿子们的陪伴下再次回到65年前工作的地方——中国第一功勋铀矿711。时至今日,熊老是711矿“七人先遣队”唯一健在队员。
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
青丝变白发的熊老早已双眼湿润
一群从研学基地参观出来的
小学生一眼就认出了熊老
并向她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1958年4月29日,姜德林、谢英、张桂芝、苑宝存、罗淑琴、彭金莲、熊惠贞(姜德林妻子)作为“七人先遣队”到达苏仙区许家洞镇金银寨开始筹建矿山。“那时我带着出生40余天的大儿子一起来的,当时这里到处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吃睡都成问题。”熊老继续回忆说,虽然那时条件非常艰苦,起初我也不知道来这里是要干什么,但是我非常清楚的一点是,只要国家有需要,组织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干!从此,熊惠贞作为医务室护士,在711矿一干就是7年。
1965年
“七人先遣队”
在711矿完成使命后
部分转往衢州771矿
“这个人我记得,之前和我们家是邻居。”在711矿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熊老一边慢慢走,一边仔细端详着展厅里的每一张老照片,时不时驻足回忆。89岁的熊老,走路已需要搀扶。深知这一趟“回家”来之不易的熊老,倍感珍惜。她在711时光小镇上到处走走看看,生怕错过一个地方。“如今711大变样了!我感到很荣幸,见证了这一切,大家的关心也让我倍感温暖。”熊老欣慰地说。
时隔65年“回家”
为了将自己知道的
那段历史尽可能的讲述出来
熊老仔细回忆她在
711矿工作时亲历的细节
和在场的工作人员
促膝长谈3个多小时
“那时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没日没夜地干,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回忆起711矿人为核工业献出年轻且宝贵生命,熊老数次情难自禁、潸然泪下。“研学基地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希望年轻一代发扬711人舍己为国、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熊老嘱托道。
熊老此次能“回家”看看
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
横跨2000公里的追寻之旅
今年9月1日,郴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711矿督导旅发大会观摩项目时,发现“七人先遣队”照片栏中,唯独缺少右下角熊惠贞老人照片,当即现场要求相关部门全力寻找老人,把老人照片补上。
郴州市公安局人境支队立即联合苏仙分局人境大队成立小组,对接苏仙区文旅广体局和许家洞镇、华湘社区,紧锣密鼓开启了红色追寻之旅。尽管工作组多次到原711矿区,深入细致走访了解老人情况,但因年代久远知情人甚少,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信息,寻找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面对重重困难
寻人小组依然没有放弃
仔细了解更多的细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2个多月,辗转浙江衢州、江西南昌,横跨2000多公里,终于见到了熊惠贞老人。看到熊老虽已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大家早已忘却途中奔赴的辛劳,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连夜赶制照片展板,“七人先遣队”照片缺失的一角终于在旅发大会开幕前补上。
“正是因为有像熊老一样广大核工业先驱的默默付出,让我们的民族挺起了脊梁。找到熊老,我们用行动表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为核工业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711人,祖国也永远不会忘记了不起的广大核工业者。”苏仙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肖胜男说,熊老的讲述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了711矿史实,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711矿新时代的工作,我们也将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将711矿人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让711人在家园的幸福持续升级,续写好中国第一功勋新的辉煌。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曹敏 黄钰凌 陈璐
编辑:苏仙黄啸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646755/98/1323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