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碘缺乏病
一、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使机体摄入碘不足所致的一系列损害,除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最主要的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的迟滞或永久性障碍,造成病区人口的智能损害。缺碘也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死亡率增高,因此碘缺乏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它是影响优生优育、人口素质的最广泛、最实质的问题。
二、自然环境中为什么会缺碘?
自然环境缺碘实际上是指土壤和水中碘含量不足。人体需要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土壤和水(不包括海水)中缺碘导致植物(粮食或蔬菜)、动物缺碘。人吃了缺碘的食物,造成碘摄入不足。
三、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
⑴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指甲状腺不同程度增大,出现颈部变粗(俗称粗脖子病)。
⑵地方性克汀病:智力低下、聋哑、生长落后,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下肢痉挛瘫痪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粘液水肿,反应迟纯、嗜睡、无精神、怕冷、食欲低)等。
四、为什么将碘称为智力元素?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缺的重要原料,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人体缺乏碘会阻滞胚胎生长发育,影响神经系统及智力的正常发育,导致弱智或智力残疾。胚胎期严重缺碘,可导致神经系统、听器官、甲状腺等发育缺陷或畸形,产生呆傻、聋哑等残疾;青少年期缺碘,则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量就减少或不足,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进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碘缺乏病区儿童平均智商比不缺碘地区儿童低10-15个百分点。
五、一般人每日需要多少碘?
人体摄入的碘,一般都是从食物中获得,碘的地区性差异明显,从而影响人的摄入水平。为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每日需要的碘量婴儿50微克;2-6岁90微克;7-12岁120微克;12岁以上150微克;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00微克。正常情况下,人摄入的碘大约有80%由尿排出。人一昼夜从尿排出的碘可以反映人体内碘的高低及是否缺碘。
六、碘缺乏病主要有哪几种补碘方法?
由于碘缺乏病是环境缺碘所致,因此补碘是防治碘缺乏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补碘的方法有食用加碘盐、口服碘油丸、饮水加碘、含碘药物、碘茶、碘化食品、富碘食物(如海产品)。
七、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办法:
⑴安全、有效。我国规定的食盐含碘标准35±15mg/kg。食用碘盐即可保证每日对碘的需要量。如果每人每日食用6克的碘盐,每天即可获得210微克的碘,足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量。这种剂量既不会造成浪费,又不会造成不良反应。
⑵生活化、长期性。由于外环境缺碘,人类需要长期适量补碘。而人类无论种族、民族、年龄、性别都必须每日吃适量的盐,所以食盐是补碘的最好载体。通过食用加碘盐,能保证补碘生活化,适量化及持久性。
⑶经济、易推广。食用碘盐很经济,只需花少量的钱即可解决防治疾病的大问题。
八、居民购买、存放和食用碘盐应注意什么?
居民在购买碘盐时要从正规渠道选购,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
购买的碘盐要妥善保存:
⑴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棕色遮光的瓶或陶瓷罐并有盖。
⑵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
⑶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应随用随买,适当储备。
为防止碘丢失,食用碘盐时应注意:
⑴炒菜、烧菜和煮汤菜时,不宜过早放盐,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
⑵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要放在油锅里煎炸。
九、科学补碘“加减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炎症患者等不宜食用碘盐。生活环境在高碘地区的人群不宜食用碘盐。育龄妇女和孕妇应保持每日碘摄入量200-300微克,婴幼儿是补碘关键期,青少年因身体处于发育代谢加速期,补碘需求量要加大。
苏仙区健康教育所
2023年5月8日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谭茜纯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646749/56/1264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