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孕育出的伟大精神,为中国核工业一路走来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个闪耀着精神光辉的名字,镌刻在中国核工业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用热血点燃生命之光,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说:“最根本的就是奉献精神了,没这种奉献精神你做不了核工业的。”
1959年,2岁的周宏喜和母亲
跟随父亲周宝龙从上海来到711矿
70年代,正值711矿生产高峰期
17岁的周宏喜作为一线工人
被安排在711矿主矿带的80米中断处
最高水温达54摄氏度
涌水量每小时近2千立方米
是矿山有名的“火焰山”
周宏喜说:当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就是水大温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水温在48到54℃之间。那不怕你们笑话,我们有很多人都是赤条条的,进去就热了受不了就脱衣服,后面有一个人用冷水去浇大家的,要冲冷水,不冲冷水受不了,那么就不停的浇。
说到“赤条条”工作
周宏喜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插曲
一次他和同事们干完活出来
迎面碰上20多个外单位
参观学习的女同志
大家就这么“坦诚相见”了
周宏喜回忆道:“她们当时把头发盘的那个矿帽里,戴着口罩,谁也搞不清, 就觉得这帮人个子不高,结果汇合时我们就发现不对,有个女孩子的头发就露出来了,但大家也只好硬着头皮面对面走过去了。”
小插曲带来的欢乐是短暂的
然而每天需要面对的困难和
挑战却是家常便饭
当时井下作业实行四六工作制
也就是4个班6个小时轮流工作
工人们下井前都严格按照要求换工作服
并进行血压、体温、心跳、
体重四个指标测量
指标合格后才可以下井作业
周宏喜:“我们的体重要减轻7斤到9斤,我们测试当时120次/分到140次/分,我们的心跳就这么高,体温38℃到39℃之间,那么血压要是按照那算,我们全是高血压。”
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可即便是这样,711矿人
也坚决做到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80年代,周宏喜接到任务
要在80米中断处3号大巷
建一个4至5平方米的通风密闭墙
这个工作如果在地面进行
1个工人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但在水大温高的井下却并非易事
周宏喜组织同事们按照2人一组
每组提一桶水泥浆
只要砌好4块砖就出来轮换下一组
周宏喜说:“你提一桶小灰桶,提一桶灰进去,砌4块砖,一个来回15分钟,这个温度太高吸进去烫的呼吸道疼,就热到这个程度,我们反正用了很长时间,用了大概一个班,20多个人才把这堵墙才砌好。”
在恶劣的环境下
伴随着困难的同时,还有危险
1982年,1号大巷的132号穿脉出水
一瞬间热水涌水量每小时
达1200立方米
工人们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
争分夺秒想办法堵住它
”结果我们11个人进去倒了9个,就9个已经发生那种抽搐,就说脱水抽搐,我们两个人就往外背工友,膝盖深的那种热水 ,要背一百五六十米背出来,抽筋到什么程度呢?他身体是团的一起的,他抽了他跪在你背上,背人那个小伙子已经去世了。“
除了事故导致的死亡
711矿也是矽肺病、癌症的“重灾区”
铀矿石需要从岩石中打钻开采
石屑四溅,粉尘弥漫
在当时的条件下
由于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
长期吸入粉尘
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
为了加强井下通风,防治矽肺病的发生
711矿专门搭建了大功率的通风井
由通风队轮班值守,即使风机一刻不停
仍然有不少人患上癌症
周宏喜说:”那里因为各种放射性物质浓度超标,长期在那里工作的人,所有人都不在了,他们最年轻的人当中可能就是32岁吧,在我印象中,大的也就是60来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虽然往日人声鼎沸的矿山已日趋平静
但711矿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存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筑出了
一座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奋发自强的“精神富矿”
将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进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曹敏 卢经纬
编辑:谭茜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646740/65/1278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