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尽管铀矿的开采较为复杂
环境异常艰苦,设备相对落后
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倔强
让711矿人团结一致
攻克难关 奋勇拼搏
将从来没有干过的事
干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1960年,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及勘探专业毕业的董贞泉和汪民伟,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正打算去北京报到的他们,突然被告知,自己和其他60多个同学,因为国家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分配调整。具体去哪?干什么?一概不知。
董贞泉回忆道:“保密教育非常非常严格,不能告诉家里面,你到哪去,干什么,人在哪里,都不能讲的。”
1961年底
25岁的董贞泉和新婚妻子汪民伟
坐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
即使知道此行将会遇到许多困难
但一想到背后是祖国和人民的期待时
他们便有了迎难而上的勇气
董贞泉说道:”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往哪里去,那就是一颗红心,两种打算,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汪民伟回忆:“我们都不是党员,但是党叫我们干啥,我们就干啥,工作不讲价钱。”
1961年来到711矿
董贞泉作为技术员,被分配到工区现场
需要下井进行铀矿试采工作
而妻子汪民伟则被分配到了钻探队
主要负责钻探的地质技术工作
当时711矿正在进行试采工作
任务重、困难大
夫妻俩完全没有任何怨言
积极投身到工作当中去
董贞泉说:”把这个地质工作做好,证明26号矿房试采的地质工作不能有任何偏移,当时为什么呢?我们当时矿里面也是第一次,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当时为了降低矿石的损失率和贫化率
711矿一直采用的是苏联的“木垫板法”
可是过程复杂、成本高
于是以董贞泉为首的技术人员积极改进
根据铀矿的特点决定采用“水泥浇灌法”
这在当时属于一个新的突破
董贞泉:“这个是个大问题,怎么解决,要降低采矿成本,就必须要对这些不合理的技术工作要进行改进,双方总工程师都在现场,都得要去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会议上来解决,然后再反复试验,所谓试采、试采,就是这个不行我再改那个,那个不行我再改,反反复复,最后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到现场去”
是董贞泉一直坚守的工作原则
作为技术员
他每天早上6点就要带队下井
因为只有到一线才能发现问题
保证生产安全,尽管井下空间狭小
通风靠自然风,照明靠电石灯
而且需要弯着腰工作
如此恶劣的环境,从未吓退董贞泉
在他的心里只有一种想法
党交代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好
董贞泉:“你干这一行的,就必须要到现场,你不到现场,你就拿不到第一手资料,拿不到第一手资料,你就指挥不了现场。我一上班我就调度去,拿着调度本,拿到我的笔,哪个采山,有什么危险,哪个地方的矿石比较好,搞地质的,实际除生产任务之外,还得保证安全。”
1963年8月1日
711矿正式全面投产
从此大量高品位的铀矿石
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提供了稳定的原料
更为重要的是
从充填料开采到采选矿工艺
从采掘机械化到表外矿石堆浸
从污水处理到安全防护的一整套
系统且先进的铀矿开采技术
被中国人牢牢掌握
董贞泉说:“不惜一切的,拼命想办法,特别是309队一部分同志,51度、52度的温度,最高的温度达到54度,再大就没法生活了。都是这样,甚至形成了大家都心照不宣,都得要干,要干好,不干好不行。”
汪民伟说:“我们的青春献给了711矿,我们的子孙,我儿子也下井,从1980年下井一直,下到711矿结束,所以当时大家都说,献了青春献子孙。”
711矿人不惧困难
以“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精神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钰凌 李阿俊 曹勇
编辑:谭茜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646740/59/1276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