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中朝边界,毅然奔赴朝鲜出国作战。历时近三年时间,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这场“开国之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
每当听到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87岁的柳汉平老人都会不禁想起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1951年5月,年仅18岁的柳汉平入伍参军。4个月后,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汉平告别家人,跨过鸭绿江,越过“三八线”,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战场上,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柳汉平到达朝鲜后,被编入68军203师608团3营8连。刚到朝鲜,他就背着重达60斤的背包,行军600公里,历时两余月才到达前线。作为通讯员的柳汉平,经常要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20℃的严寒天气中挖交通壕。任务虽说繁重,但柳汉平身为湖南伢子,凭着“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却总能第一个完成任务。
柳汉平
“我们到了朝鲜以后是第二线部队。负责抢修工事,每天都挖交通沟,完不成任务还不行。早上没天亮就起床,到挖交通沟的工地上去,天亮就开始挖,中午的饭送到阵地上去,天黑之后再回来吃,吃了饭就睡觉。”
由于敌人严密的封锁,后勤补给极为困难。缺水,是前线战士最大的困难。在最为缺水的时候,柳汉平和战友们口渴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柳汉平
原来在山上吃雪水,山上的雪很厚。后来敌人在山上撒了很多细菌,山上的雪就不能用了,要到山下去挑水。因为山陡有冰,路又滑,要四个小时才能挑回来。那个时候洗脸、漱口的水都没有了,只有煮饭的水和喝的开水。因为没有水,洗澡就谈不上了,更别说洗衣服。衣服都结了壳,衣服里的跳蚤,用手一抠,随便都可以抓十多个出来。
在战场上,敌军一线官兵几乎顿顿有热食,甚至在感恩节和圣诞节,还能吃到火鸡。反观志愿军,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柳汉平
“差不多半年没有吃过小菜,吃的就是花生米、馒头、海里的带鱼,还有东北的萝卜干,东北萝卜很大一块,切碎了一个人一块。”
由于营养跟不上,柳汉平严重营养不良,患上了夜盲症,还落下了胃溃疡。
柳汉平
“到晚上天一黑,眼睛根本什么都看不见。后来志愿军司令部就采取措施,搞了一些胃肠宁和猪肝,放在水用开水里烫一下,就这么吃下去。敌人不知道这个情况,如果敌人知道这个情况,那我们都要当俘虏。搞了猪肝,吃了胃肠宁之后,隔了一个多星期,慢慢地眼睛又恢复了。”
1953年6月,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签署停战协议在即。由于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协议,扣留大批被俘人员。为了保证停战协议签字后的和平局面,志愿军发起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柳汉平
1953年7月份,朝鲜金城反击战。我们按照战略意图到达预定的地方,部队就停下来了。停下来后,就抢修工事,进行防御,防止敌人反攻。
金城反击战持续了10天,共歼敌5.3万余人,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柳汉平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我住了两个月的医院,睡了好几天才醒。醒来以后,不打仗了,心情就感到很畅快。把美国佬从北朝鲜(朝鲜)赶到南朝鲜(韩国)去,战胜敌人,保家卫国,完成了任务心里高兴。为人民,为了自己的家园,做出了贡献。"
1956年6月,柳汉平退伍。退伍后,他来到湖南省体委从事国防体育工作,成为我国第一批摩托车教练,继续为我国国防事业做贡献。作为亲历战场的见证者,柳汉平深感今日之和平来之不易,他认为,身处和平年代应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居安思危。
柳汉平
"不要忘记历史,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不学习历史就没有未来,就没有前途。希望年轻人,要记住历史,警惕帝国主义对我们国家的侵略,继续维护现在美好的生活。"
柳静 柳汉平女儿
"我很敬佩我的父亲,一直以他为榜样。他从小严格要求我们,希望我们多为祖国作贡献。"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翔、谭胜
编辑:陈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2020/12/14/870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