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栖凤渡镇正源村王家自然村,发现该村王氏宗祠右边墙壁上,镌刻着一块1863年雕刻的“村规民约”石碑,至今已有156年。内容主要是禁止乱采乱挖、乱砍滥伐、劝学、劝人行善积德等内容。
》崇德尚礼严格遵守
王家自然村位于栖凤渡镇北面,与永兴、桂阳交界,属于三县交界之地,三面环山,过去是重点产煤地区、茶油出产地。
66岁的村民王早德告诉记者,王姓村民1384年从永兴迁居过来,至今已有628年历史。为了规范村民行为,与周边3县村民和谐相处,崇德尚礼的王姓祖宗在建宗祠的时候,在墙上立下了这块“村规民约”石碑。石碑有些文字已经残缺、破损,但主要内容还可以解读出来。
石碑规定,以村中心点文昌阁为圆点,周围三十丈以内,不准挖煤,以免影响村内民房安全。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条得到严格遵循,村内没有任何采掘痕迹。
石碑第二条规定,严禁在周边山头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违反者“杀猪诫户,惩一儆百”,开祠堂门公开处理。据王姓族谱记载,这条规矩从来没有人破过。记者在该村后龙山看到,保存的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树,有20多株。百年以上的,有40多株。
石碑第三条、第四条规定,设立“同宗义学会”,举全村之力筹集资金,为无钱交学费的寒门学子缴纳学费、负担生活费。严禁村民偷摸拐骗,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正是这些良好的“村规民约”,保证了王家自然村人文蔚起,安定有序。红军33团团长王继武就是该村人。至今村内保存有朝门、石板巷道和50多栋1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木雕砖雕石雕漆雕精美。正源行政村近20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村民油茶晒在外面的禾坪上,鸡鸭放养,从未发生过失盗现象。
村规民约发扬光大王家自然村现在有5个村民小组,500多户1500余人。谈起大家对祖传“村规民约”的遵守和发扬光大,老中青村民代表个个滔滔不绝。
村民王裕试今年89岁,老伴李世英86岁。他们的儿媳妇罗群英,2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公婆的起居饮食。晚上还常常跟婆婆睡在一张床,陪老人聊天。被全村人誉为楷模。
村民王进的妻子曹元芝今年60多岁,2000年至2004年因内风湿瘫痪。2004年治好后,2016年又因心肌炎再度瘫痪。多年以来,都是靠儿媳妇李淑英照料。端茶送水,理发洗澡、个人卫生,毫无怨言。2005年,李淑英还用自己打工积攒下的1.5万元,为婆婆买来一张“喜来健”理疗床,祝愿婆婆早日康复。
村民王春在外经商致富后,不忘家乡,累计捐资400多万元,帮助家乡修路、架桥、绿化。每年过年之前,王春都拿出2万元现金,委托父亲到廖王坪敬老院看望老人。
过去周边县的村民,曾有到王家自然村偷采油茶的现象。王家村通过事前告知、与当地村支两委沟通等方式,有效杜绝了偷盗现象,与周边村民和谐相处。发展到后来,王家村把采摘油茶的日子往霜降后移3日,让油茶充分发育,籽粒饱满。捡茶籽时,茶包爆开,茶籽掉在地上,都不担心有人偷采。
》民俗活动代代相传
每年元宵节前后,栖凤渡镇正源村王家自然村的老老少少聚集在一起,村民们给耕牛系上红花,在田间燃起鞭炮,举行一场原生态的开耕仪式。而在另一边的村祠堂里,男人们用稻草扎起“火仙牛”。等到夜幕降临,便会点燃“火仙牛”上的香火,敲锣打鼓斗起“火仙牛”,祈愿今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在王家自然村,当地百姓和牛有着特殊的感情。相传从前正源村有一名孩子在山里放牛,遇到猛虎袭击昏迷倒地,这时公牛上前与猛虎相斗逼退猛虎,并用牛角架起昏迷的孩子送回主人家。主人见状误以为公牛伤了孩子,当即把公牛打死,等孩子苏醒才知是被猛虎所伤。后来村民们为纪念这头救主神牛,将它敬奉为仙牛,并在每年正月开耕时节,用稻草扎成“火仙牛”迎接春耕。这一传统,在当地已传承了500多年。
牛对于当地百姓来说,不仅是生产的工具,更是劳作和休息时陪伴的伙伴。当地百姓身上有着牛身上独特的勤勉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王家自然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虽然不少农民已经使用机械设备耕作,但村里至今还有20多头耕牛下地劳作。当地百姓说,和机器相比牛耕地虽然慢一点,但田底耕得更匀,更有利于蓄水。(综合稿件)
来源: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2019/12/25/736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