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脊梁,然而,撑起公路的,却是养路人的脊梁。
14年前,没有与家人商量,苏仙区公路管理局职工王如意主动请缨来到高寒山区大奎上乡,成为一名高山护路工。从此,一条弯弯曲曲的砂石路,伴着他和妻子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大奎上,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几个村庄,居住着几千村民,与山外的唯一通道就是X045线。
顺着一条铺了水稳层的山路盘旋而上,我们一点点向大山深处的铁甲坪道班靠近。阳光很好,云朵环绕山头,王如意和妻子就常年穿梭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养护着山上8.5公里的砂石路。
尽管雨季还没有到来,王如意和妻子唐丽娥就已经开始准备挖排水沟,清理道路两旁的碎石泥土。“再过几个月,这里将变成一条平整、宽敞的水泥马路。”王如意告诉我们,这条弯弯曲曲的碎石路即将成为历史。
作为合同制工人,王如意是挣工资的,按说养路花了多少成本,与他本人没有关系,可王如意不这么想。“局里不富裕,省一点是一点。”基于这种朴素的想法,王如意一直坚持自己备料,他学习炸药技术,到山上炸石头,大锤砸,小锤改,有时还到附近的矿区运免费矿石补路。十几年来,就是这样一锤锤、一车车的砸着、装着,为国家节省了100多万元石料费。
2008年,郴州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冰灾。路面结冰、大雪封山,班车不通,许多人步行翻越大山回家,王如意的铁甲坪道班成了路人温暖的驿站。
“从山下走到我这里有20多公里,路很滑,天也黑了,只有我这里用柴油点着灯,所以大家就敲门进来了。”王如意回忆说,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三岁多的小孩,鞋上套着袜子,一步一滑从山下走上来,王如意赶快把他们让进屋,安顿他们吃饱、住下,第二天早上又准备了早饭。
农历大年三十,一位回宜章赤石过年的乡民,翻山越岭,途经铁甲坪道班已是筋疲力尽,王如意夫妇见状主动相邀进屋歇息,并盛情挽留一起吃年夜饭。次日临行,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此人特意买了一挂鞭炮,放了之后才离开。
就这样,那年先后有100多人在道班过夜。这期间,家里为过年准备的200多斤大米、一头过年猪、菜园里的菜全部被吃个精光,1000多个过冬藕煤也被烧得所剩无几。粮食没有了,王如意便去附近村民的家里借,先后借了100多斤大米。善良的夫妇俩没有抱怨,他们用自己善良、淳朴、宽厚温暖着一个又一个急切归家的人。
十几年来,王如意为公路养护事业奉献了青春,也挥洒着汗水,但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当初选择来铁甲坪道班时,他与妻子刚刚结婚。如今,因为工作,他们不得不忍痛将7岁的女儿送至永兴的姐姐家上学。“如果在大奎上上学,我们都没有时间照顾她,只能住校,这么小的孩子,她冷着饿着了都没人照顾。”说起这些,妻子唐丽娥默默地留下了眼泪。
路好了,村民出行也越来越方便,而王如意夫妇却由当年的姑娘小伙变成了中年人。每当夫妻俩走路去护路,乡亲们都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对王如意夫妇充满了感激。
为了对接厦蓉高速,去年10月份起,X045线已经开始大修。目前,线路已经铺上了水稳层,过阵子就要铺水泥路面了,以后,夫妻俩也许可以轻松一点了。
来源: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suxiannews.com/content/2018/11/19/7366236.html